《2023年河北传媒学院考研大纲》正文开始,本次阅读大概10分钟。
2023河北传媒学院考研大纲已经公布,以下是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备考顺利,成功上岸!说明:由于专业课考试为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所以我们复习的时候就要以各院校公布的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重点为准,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河北传媒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初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河北传媒学院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广播电视艺术基础》是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的一门综合性、集合式的重要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考试科目。主要专业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广播电视艺术基本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前沿理论、广播电视创作理论、电视节目定位与品牌、各类型节目策划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创作规律和前沿理论动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
1.世界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
2.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构与全球化
3.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概况
4.港澳台的广播电视发展
(二)广播电视传播符号与传播特性
1.人声语言:从广播到电视
2.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的非语言符号
3.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
4.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三)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管理与产业构成经营
1.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类型
2.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发展与管理
3.广播电视产业构成与特点
4.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内容
5.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
(四)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制作编排
1.广播电视节目主要类型
2.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
3.广播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
4.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
(五)广播电视媒介受众分析
1.广播电视媒介的受众权利
2.广播电视受众特点及构成
3.广播电视受众调查
(六)电视节目策划
1.电视节目的定位、生产、品牌与管理
2.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
3.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
4.电视综艺节目的策划
5.电视社教节目的策划
6.电视益智节目的策划
7.电视纪录片的策划
8.电视生活服务节目的策划
9.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七)电视的社会影响:理论与分析
1.电视对政治的影响
2.电视与消费社会建构
3.电视与人的发展
4.电视与社会文化发展
(八)广播电视产业的数字化变革
1.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
2.新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的产业融合
3.方兴未艾的数字新媒体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与分值
主要题型大致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综合分析题等。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个小时。
《广播电视艺术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广播电视艺术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河北传媒学院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电视编导与制作、移动媒体视频节目创作、编剧、播音与主持艺术、动漫创作等。
《广播电视艺术综合》是报考河北传媒学院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所属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科综合课,重点考察学生对艺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能力,重点是运用影视美学基本原理分析影视艺术实践的能力,及对考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考察。
二、考试的内容
(一)艺术的发生论
1.艺术的起源
2.艺术的发展规律
3.艺术门类的主要功能
(二)艺术创作论
1.艺术创作主体及名家
2.艺术创作心理
3.艺术创作过程
4.艺术创作方法
5.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及特点
6.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三)艺术作品论
1.艺术作品的内容
2.艺术作品的形式
3.艺术作品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4.艺术门类作品的分析与读解
5.各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及审美特征
(四)艺术接受论
1.艺术鉴赏的主要特点
2.艺术鉴赏的主要心理
3.艺术传播的方式
4.艺术批评的角度
(五)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1.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2.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4.法国“新浪潮”
5.现代主义电影
(六)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1.电影符号学
2.电影叙事学
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七)影视艺术的特性
1.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2.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3.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
三、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大致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综合分析题等。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个小时。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代码334)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
1.媒体融合的定义、层面与研究议题
2.媒体融合诱因、基本形态和用户
3.媒体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4.媒体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5.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
6.全球传播生态中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
第二章新媒体视频生产、发行与社会价值
1.5G技术发展与网络视频生产和发行
2.网络直播的特点及社会意义
3.vlog的特征、发展和意义
4.慢直播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5.短视频的概念、类别、特征和价值
6.网络视频传播与用户心理
第三章网络舆情监测、研判与管理
1.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
2.新媒体与网络舆情关系
3.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分析
4.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
5.网络谣言的研判与治理
第四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
1.县域媒介建设与社会基层现代化治理
2.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3.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
4.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类型划分
5.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建设
6.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引导力建设
7.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建设
8.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信力建设
第五章品牌传播
第一节品牌传播概述
1.品牌概述
1.1品牌的内涵
1.2品牌的特性
1.3品牌的功用
2.品牌传播
2.1品牌传播的提出
2.2品牌传播的内涵
2.3品牌传播的特性
第二节品牌的市场分析
1.品牌的SWOT分析
2.品牌的“九力”分析
第六章媒介内容生产
1.融媒体新闻报道策划能力
2.融媒体新闻报道写作能力
3.融媒体新闻编辑能力
4.融媒体新闻评论写作能力
第七章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
1.媒介伦理概述
1.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1.2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2.媒介伦理的失范
2.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2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
2.3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2.4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
1.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
1.1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
1.2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
2.媒介与权利
2.1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
2.2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
2.3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
3.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
3.1报刊业管理规制
3.2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
3.3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
4、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综合分析题等。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3小时。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该科目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
1.《申报》
2.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3.王韬和《循环日报》
4.梁启超和《时务报》
5.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6.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7.《苏报》和“苏报案”
8.癸丑报灾
9.民初著名记者
10.《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11.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
12.《向导》周报
13.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
14.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15.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16.《申报》的改革
17.对新记《大公报》的评价
18.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19.斯诺与《西行漫记》
20.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21.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2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23.《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24.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25.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26.、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27.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8.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29.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
30.《人民日报》的改版
31.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32.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
33.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二)外国新闻事业史
1.古罗马《每日纪闻》
2.古登堡印刷术及其影响
3.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
4.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5.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
6.便士报与廉价报刊
7.本杰明·戴与《太阳报》
8.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
9.《泰晤士》报
10.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
11.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
12.“三社四边”协定
13.《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
14.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
15.《纽约时报》
16.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17.“扒粪”运动
18.《真理报》
19.日本广播协会(NHK)
20.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第二部分新闻理论
(一)新闻
1.新闻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2.新闻的起源与本源,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工作中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4.新闻与宣传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概念、要素和客观性
2.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
3.新闻价值取向
(三)新闻事业
1.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性质和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
2.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中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
(四)新闻出版自由
1.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3.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自由
(五)新闻舆论及新闻舆论监督
1.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作用、原则、方法和社会责任
3.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六)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1.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4.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5.新闻思想
第三部分传播学理论
(一)人类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
1.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2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2.1人际传播的动机
2.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2.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3.群体传播
3.1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3.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3.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3.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3.5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4.组织传播
4.1组织与组织传播
4.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4.3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5.大众传播
5.1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5.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5.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二)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4.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三)传播效果研究
1.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1.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2.3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3.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3.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4.“培养”理论
4.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4.2 “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3 “培养”理论的外围
5.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5.1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5.2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5.3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6.“第三人效果”
6.1“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6.2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3“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1.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2.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2.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四部分新闻业务
(一)新闻采访
1.采访计划拟定
2.采访的实施
(二)新闻写作
1.消息写作
2.通讯写作
3.融合报道
(三)新闻编辑
1.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2.新闻稿件的选择与编辑
3.新闻标题的制作
4.全媒体新闻编辑与互动管理
(四)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评论的选题
3.新闻评论的立论
4.新闻评论的论证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