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dna(cosdna靠谱吗)》正文开始,本次阅读大概1分钟。
8.CosDNA化妆品便利信息网(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
网址:http://www.cosdn *** /
台湾的一个提供化妆品、保养品讯息,产品成分查询、全成分分析网站。只有文字信息,没有产品图片。产品信息来运以网友自发提供为主。
其安全星级却比0含量的TST安全星级更高,含有4个数量类别的温碧泉又和含有7个数量类别的兰蔻星级一样,这一结果不免让诸多消费者疑惑通过查成分得出的安全系数的指引是否合理,以及其原理和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没有防腐剂、没有风险成分、没有孕妇慎用成分的产品安全性更高吗?换句话说,成分安全就能代表产品安全吗?
据该APP的相关介绍,其单一成分的安全指数是引自EWG美国环境工作组对化妆品成分的评估,同时“美丽修行建立了自己的逻辑算法,基于成分的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经系统算出产品的安全星级。”
据EWG官网介绍,这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非营利、非党派的民间环保组织,一直致力于从产品的成分出发,通过特定的评分指标评估该成分潜在的健康危害。旗下有一个Skin Deep网站收录了大量化妆品产品及成分毒理测试结果,并提供分析。
虽然这一组织发布的关于防晒等产品榜单被国内媒体传播时奉为权威来源,但事实上,在美国这一组织并未得到这样的认可。且Skin Deep数据库是否可靠存在争议,譬如在美国化妆品香料香精协会网站就发布的一篇“为什么EWG不能作为可靠来源”一文中,曾举例,EWG将椰油醇聚醚 *** 酯钠Sodium Coceth Sulfate和月桂醇醚 *** 钠Sodium Laureth Sulfate这两种几乎相同的化合物分别予以0和3的评分(评分越低安全系数越高)。
从这一点来说,EWG的成分评分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性。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推导产品整体的安全性,也并无足够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EWG在说明成分时都会标注详细的报告来源,但部分第三方公司在引用中仅出现了结果。
成分是否安全并不等同于产品是否安全
“将原料的风险性直接等同于该原料在产品中使用的风险性,从而用于推导产品的风险性是毫不科学的做法。”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一线化妆品工程师解释:“产品的毒理评估过程非常复杂,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使用人群、部位和使用量而且要考虑原料的毒理学信息和使用浓度等。整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毒理学专家在参考大量资料并进行充分实验后,才能得出产品是否安全的综合结论。仅仅用原料的风险性来表征产品的安全性,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而且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的误导。”
更何况,“离开浓度谈成分的安全性是不严谨的,没有绝对安全的成分,只能说在某个浓度下使用成分是安全性风险较低的。此外,对于产品而言,还要考虑不同成分之间是否会存在相互作用。”
特别是被部分的第三方公司判定高危成分的“日用香精”,本身应该是多种成分的 *** 名称,但被统一归为一类并判定其安全系数是一种典型以偏概全的做法,这位工程师强调:事实上,正规渠道的香精都是通过国际权威机构(IFRA,International Fragrance Asso- ciation)毒理学家评估的,以保证在正常使用浓度下是安全的。。
要判断一个成分是否安全,实际是需要经过详细的毒理学分析、长时间的使用信息累积及成分在每一个产品中具体使用浓度所决定的,这位工程师解释道。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带有查成分功能的公司让消费者有了关注成分的意识,进而有意识去辨别三无产品,并挑选更适合个人肤质的化妆品,这种科普和理性护肤意识的倡导是必要且必须的。
配伍比成分更重要
“毕竟
比起成分,化妆品整个体系的配伍性更为重要。”上述这位工程师如是说。“评价单个成分的安全性也好,功效性也好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必须结合整个产品来看,才能得出客观全面地结论。”
关于配伍性,她以消费者最敏感的成分种类——防腐剂为例。一直以来,很多消费者都认为防腐剂越少越好,但事实上防腐剂的多少与功效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产品的质量有关。并且如果防腐剂的添加量不足,可能会造成产品容易被各种微生物污染,带来更大的安全性问题。
“一种防腐剂不一定比10种防腐剂更安全,与使用浓度和杀菌效果都有关系。同时按照现在的经验来看,很多产品单独使用一种防腐剂在大部分体系中很难达到全面有效的杀菌效果。也就是说,产品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不采用特殊的包装材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技术的进步,添加防腐剂的数量与产品的安全性是否挂钩仍处在论证阶段,但目前在护肤品实际研发工程中,一般会加入多种防腐剂而不是一种防腐剂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每种防腐剂的添加量都不高,单独使用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配合在一起使用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相比高浓度的单独使用一个防腐剂,这种 *** 更高效,而且还能让配方更温和,这就是配伍的力量。
当然,美丽修行在其APP的官方回复里也有表明:安全星级是对那些关注成分安全的消费者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参考而已,但将原料的风险性直接或间接指向原料在产品中使用的风险,或者对产品的安全系数做出间接的指引,本身就值得商榷。再加上一些配方信息准确度不高,更新也不够及时的因素,建议普通消费者在使用相关查询时,尽量只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