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李敖北大演讲校长吓尿(李敖2005年北大演讲)

《李敖北大演讲校长吓尿(李敖2005年北大演讲)》正文开始,本次阅读大概1分钟。

2005年,以故大师李敖受邀来到北大演讲,演讲时他提到一件事情,他准备给北大捐献35万元,只为给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

演讲结束后,李敖真的给北大捐了35万元,但是15年过去了,胡适的铜像却至今没有立起来。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为何李敖要给胡适立铜像?

李敖这个人最出名的地方就在于“爱骂人”,他这一辈子在书房里,拿笔墨作刀枪,刺破别人的虚伪,劈开一切假象。据不完全统计,李敖一辈子骂过的人多达4000余人,包括明星、文人、政商两届,并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但是有一个人,李敖不骂,那就是胡适。

胡适出生于1891年,李敖出生于1935年,二人相差40多岁,却成为了忘年之交。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李敖从小对胡适就很崇拜,待到胡适回到台湾后,看到了一篇李敖发表的文章《胡适文存》。

这篇文章引起了胡适的注意,找人从中搭桥,他要见一见李敖。

1958年4月26日,在弟子的介绍下,胡适见到了李敖。李敖夸赞胡适:

李先生! 连我自己都忘记了、丢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自这一面开始,胡适与李敖便成为忘年之交。李敖仰慕胡适,胡适欣赏李敖。二人算是志趣相投,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1961年,李敖从部队退役,考上了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在里面当一个研究助理。

于是经常多钱工资,李敖生计出了问题,只能去当铺将自己的三条裤子都当掉了。

当时胡适是研究所的负责人,于是李敖写信向胡适“抱怨”,称不希望“三无主义”在自己头顶上发生

胡适收到信后,立刻回信:

现在送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40多年后,李敖来到了胡适曾经任教的北京大学,拿出35万来要为胡适立铜像。

李敖说:

我捐了35万块人民币是为胡适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有利的。

不过这尊铜像并没有立成,北大也想把钱退还给李敖,但是李敖拒收了。

只留下了一句:什么时候想通了,就什么时候再立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北大赠送李敖父亲的毕业照

为什么李敖说胡适的思想对我们有利?

胡适的思想,是一种很温和的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新潮文化的结合。

胡适自称受两个人影响更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

赫胥黎和杜威教他要学会怀疑,教给他只相信证据,用事实说话

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往往是我们所需要的。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胡适坚持“实验”的态度,并提出了三个 *** :

(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

(二)一切学说思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

(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这样的思想,不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吗?有理论,有实践,二者合二为一,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用活动结果来应证理论。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相比于现在的学术造假、科研造假,胡适的思想是脚踏实地的,是实事求是的。

或许李敖想在北大立一尊胡适的铜像,不是想让学子们记住这个人,而是想让学子们传承胡适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15年后看来,李敖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捐35万只为给胡适立铜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

李慎之先生曾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胡适的思想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品读,因为他的批评不过火、不做作、不圆滑、不世故。

他“开风气不为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集大成者,是旧传统中的新思想,新文化中旧道德。

赞(297)
【声明】:本博客不参与任何交易,也非中介,仅记录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内容均不作直接、间接、法定、约定的保证。访问本博客请务必遵守有关互联网的相关法律、规定与规则。一旦您访问本博客,即表示您已经知晓并接受了此声明通告。本博客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如果本文导致的版权问题以及内容纠错问题请联系站长QQ:1004619 | 点此给我发送邮件
本文标题:李敖北大演讲校长吓尿(李敖2005年北大演讲)
本文地址:https://www.1004619.com/nn/labdyjxcxnla2005nbd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