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正文开始,本次阅读大概5分钟。
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
本篇文章内容是和(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有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你获取到一些想要的内容。
目录越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越剧的发源地?越剧有什么特点?越剧简介、起源、特色越剧的发源地是那里?越剧的由来简介。Q1:越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越剧以唱为主,写区别于其他剧种,越剧的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之气。大多以“才子佳人D为题材,善于抒情。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县。
Q2:越剧的发源地?
总的来说是在浙江省嵊州市(旧时称为嵊县,在浙江绍兴那边的) 女子越剧发源地在浙江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
Q3:越剧有什么特点?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古越国所在地)的农村。它是以嵊县 一带的、民间说唱艺“落地唱书”为基础,并在余姚鹦歌(秧歌)和湖州滩簧的 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最初称为“小歌班”,多是农村艺人在农闲之际业余组合 唱戏,后逐渐组成职业“小歌班”,并于1916年进入上海,吸收绍剧、京剧所 长,在茶楼以“绍兴文戏”之名演出,演员多以女艺人为主,有的戏班全由女 演员组成。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一、七字句: 七字句的排列格式有两种。一种按照“二、二、三”顺序排列。如“我家 有个 小九妹,聪明 伶俐 人敬佩,描龙绣凤 称能手,琴棋 书画 件件会。”另一种是按照“三、二、二”顺序排列的。如“碧波潭 微波 荡漾,桂花金 黄影 横窗,空对此 一轮 明月,怎奈我百转 愁肠。” 二、带冠七字句: 带冠七字句是剧情需要,在七字句前面加三个字。如:“想当年,疏篱 斜阳 碧草萋,与妹妹,慈母膝前 笑相嬉”。这种句式一般都混合在七字句中,单独成一唱段不多见。 三、十字句: 十字句的排列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三 四 三”顺序排列的。这与带冠七字句相似。如:“该讲些仕途经济好学问”;“学会些处世做人真本领”;“正应该百尺竿头求上进”;“何必与优伶为伍掷光阴”。另一种格式是“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空城”。唱词是为内容服务的。当原有的句式不能充分反映剧情时,越剧的唱句还采用六字句、九字句甚至更自由、更灵活的句式。同时,越剧唱句节奏感鲜明,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很有味道,比较讲究韵律。所谓韵律,就是上下句的下句要押韵。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在一段唱词中,偶句的末一个字以同一韵脚贯穿。如《送凤冠》里的陆氏劝李秀英媳妇的唱段,就是以“肉”、“和”、“婆”、“错”、“火”、“做”、“果”等字押韵。 四、曲调和板式: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 之一类是[四工腔](也称[四工调])。通常,它是F调,胡琴定弦6-3,与京剧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点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虽然用得不多,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西厢记》中的“闹简”和“赖简”两场,[盘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类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节奏比较自由,适合于表演奔放的感情、强烈的内心活动和呼号。它常与[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嚣板]相似,也是速度、节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紧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绍兴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剧曲调板起板落、块块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动感,常用于表达踌躇不安的情绪。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于绍兴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较自由,风格古朴,常用悠扬的拖腔。 第三类是[弦下腔]。它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除上述三类调腔之外,越剧里还有[C调腔]。属于C调,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调,在[六字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反西皮]的因素发展而来。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员演唱的比较多。
Q4:越剧简介、起源、特色
“越剧”现已成为风靡全国、驰骋海外的全国性剧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迄今有90多年历史。它最早称“落地唱书”,后来又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管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之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江南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Q5:越剧的发源地是那里?
总的来说是在浙江省嵊州市(旧时称为嵊县,在浙江绍兴那边的)女子越剧发源地在浙江嵊州甘霖镇施家岙村
Q6:越剧的由来简介。
越剧的由来是从“落地唱书”发展起来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开始演变为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形式,称“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后又因演出中以鼓、板击发出“的笃、的笃”之声,又被称为“的笃班”。1917年5月,“小歌班”艺人进入上海演出,因艺技较为粗糙简陋,演出失败而归。1920年后,艺人在表演、音乐、语言方面进行改革,并采用丝弦伴奏,开始在伤害站稳脚跟。1922年8月,小歌班男艺人进入上海大世界演出后,改称“绍兴文戏”,以与在上海演出的“绍兴大班”相区别。1923年7月9日,之一副女子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1924年1月14日,之一个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由此产生了女子越剧。此后,女子科班蓬勃发展起来,开创了“女子绍兴文戏”的新时期。1925年9月17日,上海“小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拓展资料: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更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 ***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参考资料:越剧_百度百科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的一些信息了,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到网友们获取到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能帮忙转发和推荐,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如果你对(越剧的发源地和主要特点(越剧发源地和主要特征))有什么疑问的话,请联系站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