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挖耳【中药】【中医百科】

Apr 15,2025 1 0

金挖耳

金挖耳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全草。8~9月花期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毛。茎直立,质略硬,有槽。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卵状长圆形,长可达15厘米,宽6厘米,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上部叶小,愈上则愈小,披针形,几乎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或分枝的顶端,下垂,径约10~16毫米;总苞扁球形,外层苞片长披针形,内层苞片膜质,椭圆状披针形;全部管状花,黄色,外围数层为雌性花,中央为两性花。瘦果细长,无冠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分布四川、贵州、湖南、福建以及东北等地。产于四川、福建、湖南等地。

性味

苦辛,凉。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凉。 ②《重庆草药》:微苦辛,性平,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辛苦涩,性凉,无毒。 性状

干燥全草,茎细而长,通体被有丝光毛,幼嫩处尤为浓密,灰绿色至暗棕色。叶多皱缩破碎,卵状长圆形,灰绿色至棕绿色。茎基丛生细根,长约5~10厘米,暗棕色。有时带有头状花序,呈枯黄色。有青草气,味涩。

金挖耳的效果 功效

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头风,风炎赤眼,咽喉肿痛,痄肋,牙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疾出血,腹痛泄泻,急惊风。

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感冒发热,头风,风炎赤眼,咽喉肿痛,痄肋,牙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疾出血,腹痛泄泻,急惊风。

①《重庆草药》:洗疮。包疮。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咽喉。主喉科诸证,头风目疾,风火赤眼,劳伤目黄,诸虫螫伤。 ③《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风杀虫。 ④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炎祛痰。治感冒,腹痛,急性肠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捣汁。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禁忌

《重庆草药》:气虚者忌用。

金挖耳的药方 ①治咽喉肿痛:金挖耳鲜全草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②治寒毒疮初起或未溃者:挖耳草叶捣绒,包。能散者散,不散者穿。 ③治痔核破溃出血:挖耳草煎水洗。 ④治腮腺炎:挖耳草叶半斤,大葱头四个。合酒糟子捣合,炒熟外敷。并用挖耳草根头七个,捣烂泡开水饮汁。(②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⑤治疮疖肿毒,瘭疽,带状疱疹:鲜倒盖菊,捣烂敷患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毒蛇、疯犬咬伤:金挖耳草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相关信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