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中药】【中医百科】

Apr 15,2025 1 0

竹沥

竹沥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原形态】

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境分布】

大部分地区均产。

【制法】

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味

甘苦,寒。

性状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竹沥的效果 功效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经脉

入心经、胃经

主治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 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注意禁忌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纲目》:姜汁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竹沥的药方 ①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②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④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⑤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⑥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胆南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⑦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⑨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柏)、黄丹(铅丹),敷之。(《全幼心鉴》) ⑿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⒀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⒁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 竹沥一升,独活二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僧深方) ⒂治伤寒失音不语 竹沥、梨汁、荆沥各二合,陈酱汁半合。上四味,搅令匀,以绵滤过,分温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圣济总录》二沥汤) ⒃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 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⒄治妊娠中风痉,口噤烦闷 竹沥五合,人乳二合,陈酱油(汁)半两(合)。上件药相和,分温二服,拗开口灌之。(《圣惠方》竹沥饮子) ⒅治肺痈 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⒆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 竹沥夜服二合。(《至宝方》)

相关信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