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本品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达5m。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茎、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多戟形或琴形,长3-8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缘或波状,下部常有1-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少数为全缘,中脉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花萼5浅裂,宿存;花冠蓝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顶孔开裂;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小,头状,子房卵形,2室。浆果球形,径约1cm,熟时红色。种子近盘状,扁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800m阴湿的路边、山坡、竹林下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性状干燥的茎,类圆柱形,直径约2~7毫米,外表黄绿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较粗的茎上,毛茸极少或无,具纵皱纹,且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淡绿色,纤维性,中央形成空洞。叶皱缩卷曲,密被毛茸,叶柄长约1~2厘米。有的带有淡黄色至暗红色的果实。以干燥、肥嫩、叶绿、无子、无杂草者为佳。
白英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以全草或根入药。 主治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
经脉入肝经、胃经。
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治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
①《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②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③《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④《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⑤《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⑥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⑧《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⑨《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⑩《药材学》: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涂。 注意禁忌《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白英的药方 ①治黄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镜》) ②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一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风痛:桑黄二两,白毛藤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杨春涯经验方》) ④治风湿关节痛:排风藤一两,忍冬(金银花)一两,五加皮一两。好酒一斤泡服。(《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妇女白带:白毛藤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小儿肝热:鲜白英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风火赤眼:白英鲜叶捣烂,调入乳外敷眼险。(《福建中草药》) ⑧治疗疮肿毒:鲜白毛藤全草四两,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⑨治疥疮:白毛藤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肥猪肉六两,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